新闻中心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关于我们 > 新闻中心

东方易元:节气养生小满防“湿邪” 洗髓补阳正当时!

2019-05-21 15:13:20阅读:3902


引言

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,夏季的第二个节气。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,但还未成熟,只是小满,还未大满。视太阳到达黄经60°时为小满节气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小满“三侯”

  • 一候:苦菜秀

《埤雅》以荼为苦菜。 《毛诗》曰:“谁谓荼苦?”是也。鲍氏曰:“感火之气而苦味成。”《尔雅》曰:“不荣而实者谓之秀,荣而不实者谓之英,”此苦菜宜言英也。


蔡邕《月令》以谓苦荬菜。意思是说:小满时麦子将熟,但仍青黄不接,过去在这个时候百姓们往往以野菜充饥。苦菜也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  • 二候:靡草死


郑康成、鲍景翔皆云:靡草,葶苈之属。《礼记》注曰:“草之枝叶而靡细者。”方氏曰:“凡物感阳而生者,则强而立;感阴而生者,则柔而靡


谓之靡草,则至阴之所生也,故不胜至阳而死。根据这些古籍的著述,靡草是一种喜阴的植物,小满节气,各地开始步入夏天,靡草死也标志着小满节气时阳气日盛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  • 三候:麦秋至

这一句原为三候小暑至,后《金史志》改麦秋至。《月令》:“麦秋至,在四月;小暑至,在五月。小满为四月之中气,故易之。”麦秋的秋字,指的是白骨成熟之时。因此,虽然时间还是夏季,但对于麦子来说,却到了成熟的“秋”,所以叫做麦秋至。 

    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小满:民间习俗


祭车神


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。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,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,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、香烛等物品祭拜,最有趣的地方是,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,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,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。

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祭蚕


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,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。我国农耕文化以“男耕女织”为典型。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,南方以蚕理为主。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,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,尤其是江浙一带。

 

蚕是娇养的“宠物”,很难养活。气温、湿度,桑叶的冷、熟、干、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。由于蚕难养,古代把蚕视作“天物”。为了祈求“天物”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,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小满养生


小满时节,气温明显增高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。气温升高的同时,雨水也逐渐增多,正如民谚所说:“小满小满,江满河满”。雨后,气温又会急剧下降,因此要注意增减衣服,以防着凉感冒。

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小满时节养生要注意防“湿”,尤其是南方地区。


首先,要改善居住环境,避免潮湿。在阴雨或雾天里要少开窗户,避免湿气进入;室外艳阳高照时,要开窗通风;要经常利用空调的抽湿功能,保证室内空气湿度不高于60%。

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其次,饮食宜清淡,以便于消化。要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,如绿豆粥、荷叶粥、赤豆粥等,以方便将体内湿热之邪排出体外。

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值得注意的是,雨天要及时避雨,湿邪正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候入侵人体的。如果涉水淋雨,回家后应及时换上干衣,并饮服姜糖水。要是感到头重、身热,就应服用藿香正气丸等药。另外,衣服汗湿后,应及时洗澡更衣,平时要注意保持衣服干燥。阴雨过后,一定要晾晒衣被,以驱潮防霉。

 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总之,小满时节的湿气很重,要尽量避免身体处于潮湿的环境中,这样才能不受湿邪的侵袭,保证身体健康。如果不小心被湿邪入体的话,也可以选择练习洗髓功,通过练功排出体内的湿邪之气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小易师兄提醒:在小满之际,不要做过于剧烈运动,但是可以适当练习一些养生功法,比如洗髓功,静中求动才是养生人追求的境界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同修炼,共传承


少林易元洗髓功,由达摩祖师所传《易筋经》、《洗髓经》两部功法增进演化而来,被誉为少林“镇寺之宝”,历来仅供少林高僧大德修持;多年传承中不断实修、增演为养生绝学;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此功法集禅武医于一体,动静双修、内外同练;核心之处在于从人体生理之根(男为睾丸,女为卵巢)入手,通过外肾运动激活人体能量;增强、活化气血,使气血充盈和合、百脉通畅;达到其他锻炼方法难以企及的效果。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东方易元健康机构得大机缘,师承第33代传人永乐大师,并依照当代特征整理归纳,形成一套完善的健康养生体系;并使之标准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。


运作至今已完成全国布局,百场活动、百座城市、百家分馆、百万传播!


东方易元洗髓功


坚持修炼少林易元洗髓功,可强身健体、修身修心,激发人体本源力量;可活化气血、祛病延年、养颜塑形、迟老还机,肾气足,精血旺!东方易元的髓友们也常说:“上寿一百二,中寿一百,下寿八十!”

版权所有:本文由东方易元独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